头孢曲松为什么易致肾结石?在前不久出现的“注射头孢曲松钠,儿童患肾结石”事件中,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的反响,长沙南湖医院泌尿外科(结石)也对此表示了持续的关注。
发病机制
泌尿系结石按其成分可分为三类:代谢性结石、感染性结石和药物性结石。前两类属于人体"自发的"结石,而药物性结石是指由药物治疗所引发的结石,属医源性疾病,约占所有泌尿系结石的1-2%.这类结石共有三十多种,头孢曲松结石属于其中的一种,是使用头孢曲松钠所致。头孢曲松钠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(商用名:罗氏芬,菌必治等,约有三十余种名称),适用于治疗一些敏感菌感染。头孢曲松钠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可能引发尿路和胆道结石,这些结石主要发生于儿童。根据两项临床前瞻性研究,使用头孢曲松钠所致的儿童尿路结石的发生率分别为1.4%和7.8%.
头孢曲松结石的成分是头孢曲松钠或头孢曲松钙。头孢曲松钠/钙盐溶解性差,基本成分不被体内代谢,因而易在尿液中析出沉淀。这种结石形成的促发因素有多种,比如药物剂量高、尿量低、尿钙高,及输尿管肾盂狭窄等。实验研究发现,在尿液生理条件下,治疗剂量的头孢曲松钠在尿中解离后可与游离的钙离子发生置换,结合成为头孢曲松钙,进而形成针尖状晶体。这种晶体相互聚集后体积增大(40-200微米),足以堵塞肾小管,造成晶体附着和滞留,尔后逐步形成临床结石。由于儿童的肾小管比成人细,所以更易导致结石生成。
临床表现
头孢曲松结石一般呈砂粒状、体积小、较易排出,通常不引起其他明显症状,加之头孢曲松结石的结果确诊取决于结石红外光谱鉴定,但大多数医院尚无这种分析仪器,临床上易被忽视或误诊。因此,至今国内外发现的头孢曲松结石不多,尤其鲜见证据确凿的临床报道。众所周知,我国滥用抗生素的现象相当普遍,使用剂量过大,用药时间过长。由此推测,头孢曲松结石的发生率可能会逐渐升高,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警惕。
1、该病多见于儿童,有明确的头孢曲松钠治疗史,结石可经尿液自排,一般呈砂粒状。
2、多数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,少数病人的症状与普通结石相似,主要为腹部绞痛,同时可能伴有尿路梗阻相关症状。
3、诊断这一疾病的关键在于能够意识到头孢曲松钠导致结石的可能。B超和CT检查均可证实尿路结石的存在。虽然这种结石在X线平片上可能不显影或显影淡,但可用来排除常见的含钙结石。
4、头孢曲松结石的结果确诊取决于结石红外光谱鉴定。病人在结石治疗或自行排石后,应主动收集结石标本送检。具体方法是:将尿液解入痰盂后,结石或碎石粉末便会沉底,用水将其漂清,取出晾干即可送检。
处理方法
这一疾病是滥用抗生素的又一恶果,因此必须避免滥用抗生素,即使药物指征明确,亦应按其使用规范加以限时限量。此外,我们也着手进一步研究药物(尤其是劣质头孢曲松纳)与结石形成的关系。在用药期间的主要处理方法如下:
1、用药时应及时补足体内的水分,尤其是腹泻和发热者,由于患儿处于脱水状态,尿液浓缩后易引发结石形成,因此更应该保证解排足够的尿量。同时还要注意采用低钙饮食,以防尿钙过于饱和,特别是禁止将头孢曲松钠和含钙制剂联合使用。
2、头孢曲松钠治疗过程中,应进行定期B超监测泌尿系统和胆道系统,一旦发现结石、或患者出现明显症状,应当立即停药,或者改用其他的抗生素。
3、较小的结石在停用头孢曲松钠后,多数病人的结石或其相应的症状可能会自行消失,无需处理;有并发症者(如肾绞痛和尿路感染等)可对症处理;较大结石伴有严重尿路梗阻者的处理原则与一般尿路结石相同。
长沙南湖医院专家提醒:许多疾病在爆发之前,都会有危险信号传达出来。一旦发现身体有不适,就要及时检查与治疗,不要放任不管。否则,承受的痛苦、治疗难度、所花的费用都会有所增加,得不偿失!